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7篇
航空   50篇
航天技术   27篇
航天   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51.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haracterize changes of serum proteome profile during 7-day “dry” immersion (DI). The experiment with DI consisted of three series: control group without countermeasures (10 men), with using mechanical stimulation (6 men) and low-frequency myostimulation (5 men) as preventive means. Serum samples were fractionated using ClinProt robot (Bruker Daltonics) on magnetic beads (weak cation exchange magnetic beads—MB WCX) prior to mass-spectral profiling. It was obtained 170 peaks after fractionation of serum samples in each group. On 7th immersion day peak areas of fibrinopeptide A (m/z=1206; 1464), angiotensin II (m/z=1051), high molecular mass kininogen fragment (m/z=2133 Da) and C3-fragment of the complement system (m/z=1350 Da)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ing with pre-experimental values of all experimental series. Peak areas of apolipoprotein C III (m/z=9419) and C4a fragment of the complement system (m/z=3206 Da) were increased. On 7th day of the recovery peak areas of all changed peaks were not close to pre-experimental values. This fact provided evidence of incomplete recovery of an organism after DI. The depth of the alterations had considerable individual variability. Thereby the detected changes of serum proteome profile in the experiment. They indicated a reorganization of the hormonal, immune systems and lipid metabolism. The use of myostimulation and mechanical stimulation as countermeasures partly compensated adverse effects of 7-day dry immersion on the parameters of coagulation system (fibrinopeptide A) and lipid metabolism (apolipoprotein CIII).  相似文献   
52.
带有自适应参数近似的块控反步飞行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立佳  张胜修  刘毅男  刘英  张盈 《航空学报》2011,32(12):2259-2267
针对有翼导弹含有未知气动参数时的飞行控制问题,设计了一种带有自适应参数近似的块控反步飞行控制器.分析了块控反步控制器设计的假设条件,并放宽了对指令信号和输入矩阵的部分限制.将导弹动态模型中的未知气动参数转换为待估计参数矩阵,采用自适应参数近似律对未知参数矩阵进行估计,相比使用神经网络逼近未知函数更为简单,易于实现.将滤...  相似文献   
53.
54.
针对行星着陆光学导航方案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观测度的导航地形特征综合优化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星表形貌图像信息建立不同几何特性特征的测量方程,基于可观测度矩阵和Fisher信息矩阵分析导航系统的可观测度和估计误差下限,揭示特征位置和数量与导航系统性能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导航系统可观测度和估计误差下限为评价指标分别对随机分布导航地形特征点,直线和曲线进行优化选取,最后综合对比分析了利用不同特征点,直线和曲线对导航方案性能的影响,并通过仿真验证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55.
容错技术及故障诊断技术是提高导航系统的精度及控制系统的可靠性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捷联导航系统中的故障诊断技术,已经在运载火箭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针对运载火箭十表捷联惯组配置,提出了一种故障诊断和决策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信息重构方案和故障诊断门限的设计。数学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诊断惯性器件表头故障并进行信息重构,实现故障情况下的输出,进而完成飞行任务,对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6.
飞蛾眼睛表面所覆盖的纳米级结构对光的吸收作用,启发了人们对亚波长结构与光作用的思考。抗反射技术可减少光能在传播过程中的损失,被广泛应用于光学系统、太阳能电池、光电子设备、显示屏幕、窗口元件等领域。蛾眼抗反射微纳结构表面概念的提出为光学抗反射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契机。简要回顾了蛾眼抗反射微纳结构表面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发展情况,并对各种应用于抗反射微纳结构表面的加工技术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对一些新的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7.
张秀云  宗群  朱婉婉  刘文静 《宇航学报》2019,40(11):1332-1340
针对柔性航天器姿态机动的“快速性”及“稳定性”矛盾,研究了一种优化与控制综合的姿态机动轨迹设计与跟踪控制方法。首先,考虑柔性航天器姿态机动过程中既快又稳的需求,建立姿态机动的多目标多约束条件,优化获得姿态机动轨迹,在满足快速性基础上,最大限度提高稳定性;其次,设计新型的快速鲁棒输入成形器(FRIS),与传统输入成形器相比,FRIS具有更短的作用时间及更强的鲁棒性,能够有效抑制柔性附件振动,为姿态机动的“快速性”及“高精度”奠定基础;最后,设计新型自适应连续终端滑模控制器(ACTSMC),避免增益过估计,提高控制精度,实现对期望姿态轨迹的有限时间快速高精度跟踪控制。数值仿真校验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8.
多相电机在定子开路故障下具有良好的容错性能,与此相关的设备和控制策略改进方面的研究理论也不断被提出。然而,却少有基于统一模型的适用于多相开路故障的容错控制策略。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PMSM)系统三相或三相以下开路故障的容错控制策略,并获得了良好的电机电力和动态性能。针对发生单相到三相开路故障的PMSM提出了统一数学模型,提取出每种故障下对应电机不对称性的矩阵。通过电压方程,推导出每种故障对应的解耦变换矩阵。为了对相电流中的每种谐波进行无差别抑制,建立了谐波子空间。考虑开路故障相数的增加,提出了用于三相开路的有中性点电流的容错控制策略,达到了降低相电流幅值和提升系统冗余度的目的。最后通过试验和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9.
赵长啸  何锋  李浩  王鹏 《航空学报》2020,41(6):523416-523416
为满足未来先进战斗机全战斗过程的对敌压制能力需求,分析了作战任务与航电系统支持能力间的关系,建立了"作战任务-航电能力-资源需求"间的关系矩阵和航电系统效能模型;以最大化全飞行阶段航电功能整体效能和飞行安全为目标设计了针对不同作战场景的航电系统动态重构策略及重构流程;通过数值分析,对比了动态重构航电系统与静态配置航电系统在不同作战区边界的效能,表明动态重构特性能有效提高战斗机各阶段的作战效能,提高有限资源条件下的阶段优势。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